你的位置: 乐鱼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与爱“童”行 牵手成长

2024-06-17 15:09:36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与爱“童”行 牵手成长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儿童,是我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近日,本报记者赴郑州、洛阳等地探访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并采访扎根基层的儿童主任、儿童福利院护理员、到乡村展开艺术支教的大学生等,讲述社会各界共同呵护儿童成长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

  不久前,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洛阳成功入选,这是继郑州、鹤壁之后,我省第三个入选的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尊重儿童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并通过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措施,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确保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得到充分实现。

  我国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21年9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22年12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坚持“一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

  “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意味着共享城市建设成果“一个也不能少”。越来越多的城市不仅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儿童友好元素、对开敞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更鼓励成年人“蹲下来看孩子”,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小小主人翁。

  杜岭街是浓缩着许多老郑州人记忆的一条老街。最近几年,这条老街在适儿化改造方面,正在悄然焕新。

  5月26日,记者漫步杜岭街,道路两侧随处可见中型玩偶和雕塑,还有儿童摇摇椅、跷跷板和趣味垃圾分类箱等。“到了晚上,3D投影的互动地灯和绿植芦苇灯很受儿童欢迎,时常有孩子在这玩耍。”杜岭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楠介绍。

  在杜岭街和西里路交叉口,一个儿童友好街区的标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儿童沙盘和四点钟课堂等场所。按照标牌指引,记者走进这里的公共母婴室,只见公共母婴室不仅设有婴儿护理台、温奶器,还有儿童专用卫生间和婴儿安全座椅。

  “这里的墙边、墙角,都是圆边软包,即使小孩子碰到了也不会受伤,边边角角都为孩子着想。”母婴室工作人员轻拍着墙壁向记者介绍,这里正在进行功能完善,添加可以扫码取纸巾、湿巾和尿片的设备等。

  杜岭街居民何女士向记者表示,此前,自己的儿子上学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玩手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以来,儿子经常去上烘焙课,有时候还会参加绘本阅读活动。“孩子享受到了与同龄人社交的快乐、成长的乐趣。”何女士说。

  “2021年,经过前期普查和征求居见,由区妇联指导、区住建局牵头、属地配合实施,参照城市有机更新相关政策,杜岭街建起了郑州首个儿童友好街区。”刘楠说,建设过程中离不开附近幼儿园、小学和书店的资源支持,也离不了辖区居民和附近单位、企业的理解认同。这也正是《指导意见》所强调的“多元参与,凝聚合力”。

  据了解,去年6月,郑州市印发实施了《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并提供社区、公园、医院、图书馆等儿童友好重点领域建设指引,及《儿童主任服务规范》等一系列“郑州标准”;积极推动建设学校、幼儿园、公交、地铁站等一批儿童友好试点单元。近年来,鹤壁、洛阳等地也纷纷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

  在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王静宜看来,除了保证公共空间的规模供应,也应注重品质提升,逐渐消除一些“不友好”因素。“比如杂乱停车对儿童来说更不安全,儿童游戏空间往往受限于商业化游戏设施等。”王静宜说。此外,针对我国城镇家庭中老年人看护儿童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空间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全龄化特点,使老年人对儿童构成视觉监督,提高儿童游憩空间的安全性。

  “去年,我多次参加社区‘童友好共成长’活动,和叔叔阿姨一起参与小区治理,比如宣传文明养犬、劝止飞线充电、帮助独居老人,这让我很有成就感。”5月27日,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居住的9岁小朋友潘宸萱对记者说。

  “除了对社区的硬件设施进行适儿化改造,我们也很看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公共意识。”重庆路街道党工委郭蓓介绍。在位于该街道三社区的邻里中心一楼,记者看到,一个原本普通的图书室,被改造成了由一面图书墙、各种颜色的小沙发和造型奇特的木制舞台组成的儿童阅读区,充满了童趣。

  “通过‘守护社区树苗’等活动参与社区治理,孩子们可以获得积分,用来兑换画笔、画册等,也能兑换观看文艺汇演等活动的机会。”郭蓓说,这种模式激发出孩子们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今年年初,该街道二社区一个入口处的花坛出现破损,孩子们主动请缨,用画笔在花坛壁上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图,并将花坛缺口巧妙地融入画作之中,其创意让很多大人称奇不已。

  除了“我是小摊主”“小手中的非遗”“有邻友爱”等活动,该街道还推出“童声童议”活动,让孩子们以“儿童议事会”的形式各抒己见,沉浸式参与社区治理。为了让儿童对城市有更多归属感,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邀请儿童参与社区的设计和决策,如杭州开展的“儿童观察团”项目等。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畅通儿童参与渠道”“全面保障儿童在社会生活、社区发展、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要使‘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等观念深入人心,还需要加强对政策制定者、城市设计者、教育工作者、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和熏陶。”王静宜说,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决策的渠道,如设立专门的线上儿童建议反馈平台,鼓励孩子通过网络、手机向相关部门表达需求与建议等。

  营造儿童友好的环境,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让儿童与城市“双向奔赴”,两者都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青草香,浆果甜,喝着露水靠着树;抬起头,踮脚尖,加快我成长的脚步……”初夏时节,走进封丘县陈桥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30多个孩子正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大四学生张芳园的带领下练习歌唱。

  当天,张芳园参加支教活动刚好满一个月。4月22日,省内11所高校的8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快乐成长”文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他们分赴13个县(市、区)的48所乡村中小学校,用2—3个月时间为乡村孩子提供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临近毕业,张芳园选择了这样一次锻炼自己、服务孩子的机会。

  陈桥镇中心小学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每个班每周2节音乐课。“面对200多名学生,每周要上12节课,工作强度挺大的,有时候嗓子会嘶哑,不过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音乐课,我觉得再累也值得。”张芳园说。

  支教之前,张芳园还有些忐忑,担心乡村孩子调皮不听话,同时担心他们不重视音乐课。让她既惊讶又感动的是,这些孩子对她从好奇到熟悉,常围着她问这问那。“有时候觉得自己要抓紧提升一下专业能力,生怕自己回答不上来。”张芳园笑言。

  “张老师的到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该校校长王本庞介绍,虽然每个年级都配发有音乐课教材,但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学校并没有专职音乐老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课。

  “歌唱的音准、节奏,以及一些基础乐理知识,需要专业人士来教学,否则容易走偏。”王本庞说,听说县里有一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过来支教,他赶紧提出申请,最终争取到张芳园来该校任教。

  “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张芳园介绍,每个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为此,她认真下了一番功夫,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编制了不同的教学课件,“我不希望死板地传授知识,喜欢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实践证明,她的努力没白费。音乐课上,孩子们听得认真、唱得用心,到了提问环节,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

  “大学老师的辛勤栽培,让我具备了专业能力,社会实践更让我明白了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艺术传播者。我很珍惜这样的人生体验。”张芳园说,暑期过后,她将攻读研究生,今后再有这样的支教活动,她还会积极参与,“为像自己一样的乡村孩子种下音乐梦想。”

  5月28日下午5点多,当放学的孩子跑到社区里的“儿童之家”写作业时,进门总是对一个身材微胖的女人这样打招呼。

  这个女人就是上蔡县重阳街道南大吴社区儿童主任齐小丽。她今年57岁,因身材微胖,和蔼慈祥,便得了个“胖奶奶”的称呼。2010年,民政部在全国5个省120个村试点设立儿童主任,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南大吴社区被列入首批试点。

  当时,齐小丽想,要想保护好儿童,首先要摸清村里的儿童数量和情况。她没有啥妙招乐鱼·体育官方网站,只有一个笨方法:一家一户走访。

  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一些家庭一听说她打听家里的孩子,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一言不发便要送客,甚至有的村民连门都不开,齐小丽只好站在外面等,直到村民开门。

  就是靠这种韧劲和恒心,齐小丽跑遍了村里的每一家。最终,她发现村里有一些儿童没有户口。随后,在当地政府和门的支持下,给这些孩子都上了户口。

  据齐小丽统计,当时村里有650多名儿童,其中留守儿童100多名。这么多留守儿童,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如何确保他们的安全是个大问题。她认为,不能用儿童主任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应用“妈妈”的身份对待这份工作,满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对母爱的渴望、对亲情的需求。

  随后,上蔡县民政部门在社区投资兴建了儿童之家。齐小丽双休日将留守儿童集中到儿童之家写作业,并和村里的妇女照看留守儿童。

  随着影响越来越大,外村的孩子也纷纷被送过来。原来的儿童之家已容纳不了这么多孩子。在齐小丽的努力下,2017年儿童之家换了新的场地。

  新的儿童之家有近70平方米的阅览室,书架上摆着各类儿童读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打球、读书、做游戏,谁家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了,齐小丽就打去电话:“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来,我来辅导。”节假日,她给孩子们普及安全知识,教他们如何预防溺水、如何报警、如何叫救护车等。

  现在每逢假期,回乡的大学生就会到儿童之家帮忙。她说:“这些大学生里,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当年曾得到过帮助。如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其他的孩子,我心里很欣慰。”

  如今,村民们对她的工作非常认可。2016年12月,齐小丽被全国基层儿童福利服务试点工作专家组聘为“基层专家”。2021年,齐小丽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斜躺在张双双怀抱里,后颈靠在左胳膊上,7岁的小海(化名)立马安静下来,嘴巴微张,笑脸仰起。“喊妈妈。”“妈妈!”“想喝奶吗?”“想!”

  5月27日下午4点,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一间特殊儿童活动室里,一问一答间,张双双右手拿起试过水温的奶瓶,倾斜45°角,为小海一口又一口喂奶。

  活动室里的其他孩子,除了存在视力问题,还有脑瘫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照护人员格外用心付出,用心当好他们的“启明星”,建立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感官联系,引导他们感知世界。记者到来时,正是小海的“加餐”时刻,也是他在福利院7年来普通的一个成长片段。

  小海的成长,因为遇到张双双增添了更多的幸福。张双双介绍,即使像喂奶这样的小事也有很多技巧,比如开始前的问答对话,是搭建护理人员和孩子情感纽带的一个方法,奶瓶倾斜一定角度是为了更好地吞咽,喂一口,停一下,再喂下一口,是因为孩子吞咽功能不好,缓一缓,不容易呛着……

  对待儿童的态度,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特殊儿童的人生温度,需要技能高超的专业服务来不断提升。一项项专业技能从张双双口中“蹦出”,显示着她在特殊儿童照护中的娴熟专业水平。

  2009年,张双双从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她来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工作,成为一名视障教师。“相对于照顾视障儿童的生活起居而言,教育才是最难的。”她说,对于全盲的孩子来说,主要用手触摸去感知外界事物,而这些孩子除了全盲之外,大多还有其他障碍,因此在课程实施上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只有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触摸规则,才能够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

  张双双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挑战自我。2018年,她顺利通过技能考试,取得高级护理员证,被选派参加民政部举办的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继而成为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种子选手。

  “这对我是一次考验。为了在大赛中获得名次,提升护理技能,我排除干扰,将不到两岁的儿子送回老家,自己吃住在院里,全力备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2023年,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孤残儿童护理员大赛中,她获得三等奖。

  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是孤残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对张双双这位“妈妈”来说,能给这些孤残儿童一个“家”,让他们在舒适、安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更是她刻苦学习多方面技能的主要动力。她说:“福利院的孩子们很单纯,护理人员又是他们接触最亲密的人。护理人员怎么养育、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多学习技能,才能将更多的爱洒向孩子。”

  谈及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刘丹说:“她们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秀的人才而骄傲!”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