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人生】音乐欣赏趣谈前奏曲:小曲子大音乐
【享乐人生】音乐欣赏趣谈前奏曲:小曲子大音乐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音乐专业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表演艺术和音乐表演心理学等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非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不可自学的东西。专业者,不过就是严肃和认真的学习者;业余者就是不严肃学和不认真学的学习者。要成为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指挥等)专业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规范专业训练,而要掌握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只需要认真学习即可掌握,从识谱到读谱、从读谱到深浅不一和涉猎门类多少不等的音乐理论知识,都可以自学。音乐表演者学习音乐知识,是表演所需,必须学,应该学,否则只掌握了表演技术而没有很好的音乐知识,那只能是演奏匠,不是演奏家,更不是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可以大大提升欣赏音乐的乐趣和享受程度。学习和掌握音乐表演技能,分专业与业余,而知识学习不分专业和业余,只分愿意学和不愿意学,分认真学与不认真学,分兴趣来潮学和持之以恒学。音乐知识关联的不只是音符与音乐表演技能,它完全可以是通往人文百科全书的一道门,一把万能金钥匙。
这里,我作为爱乐者来聊一个很有趣话题的音乐专业话题“前奏曲”,谈谈我对前奏曲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抛砖引玉,向音乐专业人士学习,与乐迷朋友们交流和分享。音乐相关的知识和历史,本身就非常有趣。
和文学一样,音乐也有很多体裁,前奏曲就是其中之一。外语中常见的前奏曲表述有英语prelude,德语Präludium或者Vorspiel,法语prélude,意大利语preludio。
前奏曲这种曲式或体裁早在15世纪初就有了,而成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则是17世纪之后的事。在17-18世纪的欧洲巴洛克音乐时期,前奏曲是一首复杂器乐作品的引子段落,最具代表的就是为键盘乐器写的24首十二平均律套曲,每一首曲子都以前奏曲开始,然后紧跟复杂的赋格曲,前奏曲就如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七彩斑斓的复调世界。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前奏曲则作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作品出现,最具代表的就是肖邦为钢琴独奏创作的《24首前奏曲》。同时,歌剧中之前一直沿用的序曲(overture)也开始以前奏曲来体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早期的很多作曲家喜欢用序曲overture这个表述,而到了浪漫主义后期的很多作曲家则喜欢用前奏曲prelude来表述,最具代表的就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他很少用overture,而多用prelude。
前奏曲作为一种成熟和定型的器乐作品体裁,应该归功于。他的24首平均律作品,每一首都是由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的24首平均律可以说成了日后欧洲作曲家们的音乐写作圣经,它涵盖了音乐中的24个大小调,展示了音乐最基本的织体结构(横向进行的旋律和声部进行,纵向进行的和声与声部结构关系)。而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1849)则是第一个将前奏曲单独提出来作为独立器乐体裁写音乐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28号《24首前奏曲》也和的24首平均律一样,涵盖了24个大小调,并且确立了前奏曲的基本曲式结构(三部曲式)。肖邦开创的钢琴前奏曲这一音乐体裁影响了他之后大批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中包括与他同时代的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查尔斯-瓦伦丁·阿尔坎、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布索尼、作曲家居依、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斯蒂芬·赫勒、作曲家斯科里亚宾曲,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一直到20世纪拉赫曼尼诺夫,希曼诺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等等,不胜枚举。他们都为钢琴写过很出色的前奏曲。
几乎没有哪位职业古典钢琴演奏家没有学习和没有演奏过肖邦的24首前奏曲。古典乐迷,没有听过肖邦这24首前奏曲的,也很少。肖邦的24首前奏曲是24支不同色彩的彩色笔、是24个故事、是24首小诗、是24幅画,具体是什么,因人而异。据后人如实统计,肖邦一生写了27首钢琴独奏的前奏曲,成集出版的是大家熟悉的作品28号《24首前奏曲》,是肖邦1845-1839年在法国创作的,大部分在巴黎完成,少数在和他的灾难性恋人乔治·桑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巴尔德摩萨镇一个修道院里度假期间写的,24首前奏曲中最有名的降D大调第15前奏曲“雨滴”就是在马略卡写的。24首前奏曲的校对和完稿也是在马略卡完成的,肖邦还从这里给法国世界著名的钢琴制造商老板普莱耶写信说:“我在你门公司出品的一架立式钢琴上完成了我的前奏曲”。
据历史记载,肖邦本人从未在任何演出场合完整演奏过他创作这套前奏曲。第一位在公开演出场合完整演奏肖邦这套前奏曲的钢琴家是俄罗斯杰出的女钢琴家安娜·叶西波娃(1876年演出)
肖邦最喜欢的作曲家是和莫扎特。在肖邦的作品中,不难听出这两位作曲家对他的影响。的复调音乐写作,莫扎特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以及乐队配器色彩,对肖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在马略卡度假期间,肖邦随身带了的十二平均律全套作品。肖邦还采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音乐(尤其是那段著名的咏叹调“让我们手牵手”〉写了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唐璜”。
肖邦1939年出版了他的24首前奏曲,作品编号为OP.28,分别在德国,英国和法国出版,德国由Breitkopf&Härtel乐谱出版社出版。肖邦将德国版献给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瑟夫·克里斯朵夫·凯斯勒,这是肖邦对这位德国音乐家的回赠,因为在此十年前,约瑟夫·克里斯朵夫·凯斯勒曾将他创作的作品31号《24首钢琴前奏曲》题献给肖邦。而英国版本和法国版本,肖邦则是题献给了法国世界著名钢琴制造商卡米尔·普莱耶。普莱耶支付了2000法郎(相当于今天6500欧元)给肖邦,委约肖邦创作这24首前奏曲。肖邦在同时期还创作了另外三首前奏曲,没有与作品28号这套放在一起出版,分别是作品45号《升c小调前奏曲》,《降A大调前奏曲》(1834年创作)和未完成的《降e小调前奏曲》。
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附属在一个音乐作品的引子,而是独立的音乐作品,每一首曲子都有鲜明的情绪或情感色彩,有叙事性,有画面感。24首前奏曲,最短的45秒左右(第7首)最长的也不过5分钟左右(第17首),曲子不长,音乐丰富,丰富的音乐需要多样的演奏技术演绎,所以也包含了丰富的钢琴演奏技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小曲子大音乐来形容肖邦的前奏曲,再恰当不过。这24首前奏曲的排序是按照关系大小调来排列的(前后两首曲子相差三度),从一首曲子过度到下一首曲子,听起来特别自然。听完整套前奏曲,感觉是听了一首完整的作品。
肖邦的前奏曲给他之后的很多钢琴家和作曲家都带来了灵感和创新,如:钢琴家和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创作的《肖邦主题变奏曲》和意大利钢琴家和作曲家费鲁齐奥·布索尼创作的《肖邦主题变奏曲》都用了肖邦的c小调第20首前奏曲作为主题素材。他们当中很多都写了24首钢琴前奏曲。
在今天,这套前奏曲的录音版本估计有几百个版本,而且也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必演奏的曲目。音乐会上,钢琴家们也经常完整演奏者套作品,中国钢琴家陈萨就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者套作品,演奏非常出彩。
肖邦同时代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和弗朗茨·李斯特是标题音乐的尝试者和推广者,而肖邦则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原创作品取任何标题名称。但是,肖邦的音乐作品则充满了令人联想的各种标题。如果说肖邦的音乐是没有标题的标题音乐,完全能自圆其说,只是这音乐标题只存在于演奏过程中,在演奏者与聆听者的共鸣和联想中产生。他的24首前奏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肖邦的音乐,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曲高和众,一听钟情,而不是曲高和寡。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非常好听,可以在这音乐中冥想,可以在这音乐中追忆往事,可以在这音乐中憧憬未来。20世纪初的美国作家和乐评家亨利·芬克说:“如果人类所有钢琴作品必须销毁,唯独肖邦的24首前奏曲不能销毁。” 英国著名作家、词作家和音乐学家杰里米·尼古拉斯说:“肖邦凭他写的24首前奏曲就足以名垂青史。” 英国著名音乐学家阿纳托尔·莱金认为肖邦的这套前奏曲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对死亡的深度冥想。他还说相邻的两首前奏曲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一首是后一首的前奏,一环扣一环。另一位音乐学者杰弗里·克莱斯基也这么认为,每首前奏曲都是独立的,同时又与前后的曲子呼应乐鱼·体育官方网站。非常认同他们的说法,因为完整聆听整套前奏曲,给人的聆听感受就是如观清泉石上流。
越是演奏者和聆听者感受和联想丰富的曲子,其演奏诠释的空间就越大,就很难有什么绝对的的权威诠释版本。肖邦的24首前奏曲就是这样的音乐。我喜欢的精彩演奏版本实在太多了,每个不同精彩的演奏版本都给我不一样的美好聆听体验。有些历史录音版本,演奏风格和诠释与今天的演奏大相径庭,并且录音时间太早,音响效果不好,但它们有特殊的意义,我也会为了学习,认真听。我认为学习是欣赏的基础,要很好地欣赏一样东西,首先就要通过学习去了解。布索尼的录音是肖邦24首前奏曲历史上第一个录音,他本人离肖邦的时代较近,他的诠释也许更接近肖邦本人的演奏,或者更接近肖邦那个时代的演奏审美。比布索尼小11岁的法国钢琴家阿尔弗雷德·科尔多深爱肖邦的音乐,是肖邦专家,生活与音乐离肖邦时代也不远,而且他就生活在肖邦生活过的巴黎。科尔多的演奏也是重要的参考。科尔多演奏肖邦的音乐速度太随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rubato。我认为Rubato不只是演奏速度上的的灵活自由,而是整个演奏,从时值感、力度感、渐强渐弱的变化幅度等演奏元素的随性和自由。科尔多演奏肖邦的音乐,在今天可能会被教条的学院派视为海派演奏,但则是我们了解肖邦音乐的重要途径。
说到演奏肖邦音乐,不得不提一个传奇人物,德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德·帕赫曼(Vladimir de Pachmann,1848-1933)。他一生基本只演奏肖邦的作品和他本人创作的作品,演出前都会讲解,肢体语言丰富,甚至招致萧伯纳挖苦他,说他的肖邦音乐会是用肖邦音乐伴奏的哑剧小丑表演。帕赫曼是音乐史上第一位录制肖邦作品的钢琴家,从留声机发明之前的纸卷录音开始到留声机时代,他都留下了录音,其中就有肖邦的24首前奏曲。我本人就收藏了5张他演奏录制的肖邦作品专辑。
聆听感受:邓泰山一直以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钢琴演奏家。他无论演奏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能深深打动人,尤其是肖邦的作品。近十几年来他的演奏更加精彩,并且在教学方面成就非凡,培养出众多重大钢琴比赛的获奖者。这张专辑里只有他比赛时在现场演奏的4首肖邦前奏曲(21-24),虽然不全,但让人百听不厌。这张专辑里所有比赛现场的演奏,音乐之高贵和感人,足以证明他当时现场的说服力。一个躲在逃避美军日夜轰炸防空洞里在一架破钢琴上练琴的钢琴学生,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现场将肖邦的作品演奏到这个水平,就算最终他不得第一名也是第一名了。邓泰山的母亲也是一位水平极高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我听过她演奏肖邦的前奏曲,韵味奇特,非常迷人。邓泰山的演奏的前奏曲,音乐表达酷似其母亲的演奏。邓泰山1987年在日本JVC公司录制出版过肖邦作品28号全套前奏曲,黑胶和CD都出过,黑胶唱片编号JVC-DTS-10,CD版本编号VDC1293,现在二手的已经非常贵。我收藏这张黑胶是加拿大邓泰山的一位挚友请邓泰山签名后送给我的,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聆听感受:非常自由的演奏让人深深沉醉于音乐中忘记了演奏。绝对令聆听者陶醉于音乐梦幻世界的演奏,绘声绘色。
聆听感受:肖邦《24首前奏曲》,要让我说哪一个是我最喜欢的演奏版本,我真的说不出是哪个,因为精彩演奏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各有各的精彩。如果非要我选出一个,那就是阿劳1974年录制的这款。阿劳从40年始,多次录制肖邦的这24首前奏曲,每次演奏都非常精彩。阿劳演奏的精彩在于他神奇的多变音色营造出了栩栩如生的画面。阿劳的演奏画面感、诗意、叙事性、梦幻感,应有尽有。阿劳的演奏让所有音乐细节都迸发出艺术的生命火花。
聆听感受:充满诗意的演奏,演奏不像他的老师科尔多那么自由。佩尔勒姆特的演奏更在于精雕细琢每一个音。百听不厌的演奏。
聆听感受:鲁道夫·克勒是苏联时代非常杰出的钢琴家,演奏技术精湛,音乐表现力超强。他无论演奏什么作品,都能深深打动人心。由于他只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出,在西方没有什么知名度。他演奏这个肖邦的这套前奏曲,社会主义多于资产阶级的诗意。
演奏:斯特凡·阿斯克纳瑟(比利时籍波兰钢琴家,1896-1985,世界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希和内田光子的老师)
聆听感受:斯特凡·阿斯克纳瑟也属于老派柔情自由速度演奏,没有在每个音上精雕细琢,但音色变化和速度变化非常丰富,音乐如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演奏赋予每首曲子鲜明而独有的气质和形象。
演奏:哈丽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波兰,1922-2001,1949年第四届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70年始连续五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和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
聆听感受:肖邦的《24首前奏曲》虽然是为钢琴独奏写的,但是每一首都充满了丰富的音乐色彩。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让·弗朗索瓦,用精美的乐队配器呈现出了隐藏在钢琴独奏版本原作中的室内乐色彩和交响色彩。让·弗朗索瓦深知肖邦的音乐语言与和声风格和乐队配器的风格。这套乐队版本的前奏曲,乐队的配器的音效不由让人联想到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当年用肖邦的钢琴音乐为素材,为著名芭蕾编舞大师米哈伊尔·福金编舞的《仙女们》写的舞剧音乐。一个钢琴演奏家多听听这个世界唯一的乐队版本,对其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肖邦这套前奏曲绝对大有帮助。
由于发稿篇幅有限,以下我喜欢的更多版本,就展示一下唱片封面,供乐迷朋友们欣赏和参考。希望你也能爱上肖邦的音乐,通过交流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肖邦作品演奏录音版本。
演奏:加里克·奥尔森(美国钢琴家,1948-)1970年第八届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此项比赛上德金奖的美国本土钢琴家。